虽然扩大内需战略的关键点是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也要高度重视需求侧管理,目前我国有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是世界上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近年来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在2019年提升到57.8%,并且对比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这一提升空间主要体现在服务性(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等)消费的差别上,2019年我国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为9886元,仅占消费比重的45.9%,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促进和扩大消费,就是要将我国消费结构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型升级,扩大消费的同时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这也就意味着,在中国经济进入双循环的背景下,消费金融是金融创新和推动我国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助力。一直以来,“消费金融”是一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可能是一种金融模式,也可能是一类牌照,或者一个行业,伴随着制度和监管的不断完善,这个概念也在不断清晰,中国经济需要什么样的“消费金融”这一问题也得到了解答。
告别野蛮生长,持牌经营时代来临
首先,为什么会有“消费金融”?
2019年,我国开始了对P2P公司的集体清退,2020年11月,《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也被称为小贷新规)同步发布,小贷公司受到监管力度加大,这对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来说竞争压力大减。
差不多在同一时间,银保监会办公厅又向各地银保监局下发了《关于促进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明确了消金公司明确与商业银行差异化、专业化的发展定位,对消费金融公司提出了打造核心竞争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具体要求,并一定程度上对消金公司“松绑”。
其中差异化发展,是坚持差异化、专业化的市场定位,立足行业特色和专业优势;核心竞争力是利用金融科技和微贷技术,提高风控能力;除此之外还有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正确发挥促消费作用,最终达到支撑消费升级、扩大内需、服务实体经济的目的。
对消费金融公司的监管政策支持体现在适当降低拨备监管要求,拨备覆盖率由150%降低至130%,极大程度释放贷款损失准备金,加大贷款核销力度,提升信用风险控制能力;此外允许消费金融公司在银登中心开展信贷收益权转让,支持符合条件的消费金融公司发行二级资本债补充资本,有利于提升消费金融公司的流动性水平,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优化融资结构。
可以说,在一系列的政策影响下,消费金融牌照的含金量大大提升,也为其发展进一步扫清了障碍。而在新政策迭出的11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发表文章《再论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及政策含义》,并重点点出金融是特许行业,必须持牌经营。
能预见到的是,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划上,中国消费金融这一快速增长的市场,将更倾向于持牌消费金融机构。
我国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盘点
2020年,除了出台了相关政策外,我国消费金融公司的批筹速度也进一步加快,新增批筹了5家消费金融公司,目前我国共有30家消费金融公司,遍布全国各地,其中上海是消费金融公司注册最多的城市,中银、尚诚和平安消费金融都在上海注册成立。
由于消费金融牌照获取门槛较高,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大部分的股东都有着银行背景,而消费金融由于科技属性较重,其中19家公司也具有互联网背景,多数则是两者兼备。这一特点在2020年筹批的5家消费金融公司中就明显体现出来,北京阳光消费金融和苏银凯基消费金融出自银行系,而重庆小米消费金融、唯品富邦消费金融则来自互联网系。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消费金融公司也呈现明显强弱分化的趋势。其中注册资本最高的金融机构分别是捷信消费金融(70亿元)、平安消费金融(50亿元)和马上消费金融(40亿元)。从资产规模上和营收来看,招联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等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明显与其他的机构拉开了的距离。
伴随2020年系列新政策的出台,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优势也进一步凸显,同时随着消费金融公司申请条件的放宽以及试点范围的扩大,除了今年密集新增的5家之外,还将会有更多的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出现,目前有风声传出的就有十几家。
从政策来看,消费金融牌照将是进入消费金融领域的一个门槛,但又不会成为行业垄断的门槛,消费金融将会迎来良性有序的竞争和增长。
目前消费金融的主要业务收入来自利息收入,在业务结构上可以分为自营业务、助贷业务与联合贷款。其中自营业务以个人无抵押贷款为主,这也是消费金融公司最主要的业务,仅有少数几家消费金融公司开展房产抵押业务。而随着线上模式逐渐成熟,多数消费金融公司的现金贷款,又以线上贷款为主,仅有中银和兴业消费金融公司仍以线下业务为主,由于消费金融线上产品与花呗、借呗等类似,这也是以往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和小贷公司竞争激烈的原因。
不过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一点,过去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发现相对缓慢,除了来自银行、小贷的竞争外,许多消费金融公司本身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在内控管理、风险控制、消费者保护等方面。随着消费金融牌照价值凸显,对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监管也在加强。不久前,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试行)》,将对成立时间超过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消费金融公司法人机构进行监管评级。据了解,消费金融公司将由公司治理与内控(28%)、资本管理(12%)、风险管理(35%)、专业服务质量(15%)、信息科技管理(10%)五大维度划分为5级,数值越大表示机构风险或问题越大,监管评级为5级的消费金融公司,或面临合并、收购、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救助计划,甚至退出市场。
不难发现,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与内控成为考核最重要的指标,这也将推动消费金融在研发和管理上投入更多,强调金融科技的价值。比如目前在消费金融机构中名列前茅的马上消费金融,据了解在科技领域累计投入超过10亿,科研人员上千名,也是重庆第一家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金融机构。
另一方面,伴随政策的解绑,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有了更多的融资工具与资本补充渠道,可以大幅提升公司的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并实现业务的高速增长,2020年4月,马上消费金融就发行逾17亿的ABS产品(安逸花2020年第一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优先A档票面利率仅3.5%,并在半年后顺利落地。
有了更庞大的市场、更规范的监管以及更加灵活的资本补充途径,如果说2020年是消费金融的“开闸“之年,那么2021年就是消费金融的“放水”之年,我们也有望能看到,在经历多年的不断试错和改革之后,中国消费金融领域真正的“水大鱼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锐见 | 红星远洋的“合作密码”:车建新的一场未雨绸缪?
东莞计划建240米的虎门商会大厦,投资100亿元
安徽商场失火致4人死亡,事故原因公布:火花点燃垃圾引发火灾
沪指收跌0.04%,十券商发表观点,年报陆续披露险资投了什么
苏宁“集邮”完毕,家乐福能否反超沃尔玛?
奈尔宝华北首店亮相北京爱琴海 现场实拍揭秘!
资本论丨开年遭遇沽空,大跃进的瑞幸何去何从?
丰台CBD之光,新华国际中心智慧园区典范
全球服装业步入寒冬,中国市场或难成救命稻草
华南城:2023年到期的2.5美元有限票据发行完成,利率10.75%
©奇点商业 让商业地产独立思考 iqidian.com